為什么秦始皇陵不開挖?怎么樣
為什么秦始皇陵不開挖?——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
秦始皇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陵山中,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壯觀、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墓。由于其價值的重大性和特殊性,一直以來被視為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然而,盡管王朝更迭不斷,秦始皇陵卻始終不被挖掘,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開挖秦始皇陵需要巨大的成本和技術投入。秦陵群的營造堪稱宏偉,其規模和精度一度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秦始皇陵占地面積達到近50萬平方米,主陵高76米,周長592米。而且,秦陵建筑采用了眾多的特殊材料和技術,例如銅、錫、黃銅、玉石等等,都需要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服務,而這些在當今的科技條件下,如果不掌握能力,將對秦陵的保護和修復造成巨大的危害。
其次,開挖秦始皇陵自身也存在無法承受的風險。秦始皇陵有著嚴格的保護措施和安全規定,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標志之一。而如果開挖秦始皇陵,則必然會對這些設施造成極大的破壞,嚴重影響秦陵自身的保存。
最后,文化遺產保護也是重要的法律制度問題。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法規定了文化遺產的保護、修復和繼承等問題,而如果隨意開挖秦始皇陵,將嚴重違反文化遺產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受到法律制度的束縛和約束。
因此,我們應該在文化遺產保護的大局下,進一步加強秦始皇陵的保護和開發,注重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打造開放的文化遺產資源,以便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精髓。這不僅是對秦始皇陵的保護,也是對中國文化傳承和推廣的重大貢獻。
相關閱讀:
秦始皇陵之所以不開挖,主要原因不是無法挖開,而是不敢挖,也不能挖,這是為何?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他一生充滿傳奇,且極具爭議,是一個讓人們討論了二千多年的明星人物。
秦始皇陵,作為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墓,自然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尤其是《史記》中的記載,讓人產生無窮遐想。
那么,秦始皇陵是一座怎樣的陵墓呢?
秦始皇十三歲繼位為秦王的時候,就開始建造自己的陵墓了,前后花費了三十九年,直到他去世后也沒建好,秦二世胡亥繼位之后,這才強行結束了這一浩大的工程。
秦始皇陵的建造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總設計師是秦始皇的寵臣李斯,名將章邯也曾擔任過秦始皇陵的監工。
第一個階段,大約二十六年,主要是陵園的設計和主體施工,是奠定秦始皇陵規模和基本格局的階段。

現如今,我們知道秦始皇陵大約有56平方千米,是故宮的八十倍, 除了埋葬秦始皇之外,還有四百多個陪葬坑,秦始皇兵馬俑的規模已經很大了吧,但也只是陪葬坑之一而已。
事實上,秦始皇陵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也被公認為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
第二個階段,大約九年,是大規模修建階段,這一時期秦始皇征調了無數勞役,最高時有多達七十二萬人為他修建陵墓。
即便花費了如此大的人力物力,但在九年時間里,也僅僅只是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收尾還是需要很多時間。
第三階段,也就是收尾階段了,原本需要多長時間,我們不知道,只知道始皇去世的時候,收尾工作還未結束。
秦二世胡亥繼位之后,征調了幾十萬囚徒到驪山服役,但后來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胡亥便強行結束了這一工程,但收尾工作前后也花費了三年多時間。

很難想象,一座陵墓居然花費了三十九年時間,而且耗費了無數人力物力財力,因此沒有人懷疑秦始皇陵的豪華程度。
比如說,秦朝剛滅亡的時候,項羽來到咸陽,就曾派人去發掘秦始皇陵,準備將金銀財寶挖出來充當軍餉,但結果只摧毀了地面建筑,根本挖不開秦始皇的地宮。
項籍燔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
自項羽之后,歷代都有盜掘秦始皇陵的案例,盜墓者無不是沖著秦始皇的陪葬品去的,但沒有一個人成功進入秦始皇陵的地宮當中。
那么,秦始皇陵里究竟有什么呢?
根據《史記》的記載,司馬遷用這么一句話來描述秦始皇的陪葬品:
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說秦始皇地宮很深(實際上距離地面有一百多米),秦始皇的棺材是銅制的,并且有無數奇珍異寶,堆滿了整個地宮。

也就是說,司馬遷也不知道秦始皇的陪葬品具體有什么,只知道堆滿了整個地宮,足見陪葬品非常之多。
除了陪葬品之外,秦始皇的地宮還充滿了藝術氣息,這是秦始皇的愛好所導致的。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生前喜歡四處巡游,他希望自己死后,也可以繼續瀏覽山川河海,于是他讓人按照天文地理的模樣,在地宮頂部仿造了星空,在地宮底部則仿造了山川江河,將水銀灌入其中,水銀在機械的作用下流動,而他的棺槨則放在水銀河上漂流。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除此之外,秦始皇陵還有照明系統,使用人魚膏作為燈油,可以萬世不滅。
我們可以發現,秦始皇還是個很有想法的人,陵墓的每一處細節,都體現出他作為帝王,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也讓后世之人難以超越。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知道,秦始皇陵規模浩大、內容豐富,如果挖開的話,勢必會有很大的收獲,那為何不開挖呢?
說到這里,我就不得不先說說秦始皇陵的防盜系統了,堪稱歷史之最。其實,秦始皇早就想到,自己死后陵墓可能被盜,為此他采取了幾個措施:
第一個措施,將自己的陵墓修建得很深,而且十分堅固,不容易被挖開。
前文說到過,秦始皇陵的地宮深達一百多米,實際上陵墓上方的土山還有五十一米高,加起來一百多米的高度,在沒有工程機械的古代,顯然不是可能輕易挖開的。
事實上,無論是項羽也好,還是后來的赤眉軍也罷,都曾調動軍隊挖掘秦始皇陵,但都沒有挖開土堆,可見難度有多高。
事實上,即便挖開土堆了,也不見得能夠進入地宮之內,因為秦始皇陵的地宮有內羨門、中羨門和外羨門這三道門,每一道門都堅固無比,而秦始皇陵的地宮位于內羨門之內,想要進入的難度很大。

第二個措施,設置機關暗器作為防盜措施。
《史記》中記載,秦始皇讓人在陵墓中設置了機關,一旦有人敢進入地宮,就會觸發機關,盜墓賊就會萬箭穿心,死無葬身之地。
要知道,秦朝的弓弩可是很厲害的武器,秦國橫掃六國的戰爭中,它可是功不可沒的,我想沒人愿意嘗試一下它的滋味吧。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第三個措施,水銀是天然的防盜武器。
事實上,即便沒有機關,秦始皇陵地宮也是一個十分危險的地方,因為里面存在大量有毒且易揮發的水銀。
秦始皇陵的水銀有多少?
一個推測是,至少有一百噸水銀,這些水銀大多是一個叫做巴寡婦清的富商提供給秦始皇的,這說明那時候水銀提煉技術已經很成熟了。

因為水銀的存在,只要有盜墓賊進入秦始皇陵地宮,必然是死路一條,即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年,我們在秦始皇陵頂部,依然可以發現因為水銀的滲透,一些樹木的生長出現了些許異常。
而根據專家勘測,確定秦始皇陵地宮存在大量水銀,能不能流動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只要打開秦始皇陵地宮,這些水銀就會造成嚴重污染。
有這三個防盜措施存在,秦始皇陵可以做到兩千余年來沒有人可以盜掘,當然這主要是因為古代技術條件達不到。
那有人可能要說了,現在技術條件比古代好得多,為什么不能打開呢?其實,秦始皇陵即便放到現在,也不是輕易可以挖開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工程太大。成本太高。
秦始皇陵主體周長一千七百多米,上方土堆高五十多米,下方深度則達一百多米,有人做過一個測算,想要將所有土堆挖開,大約需要上百億經費,這還不包含前期勘測,過程中的保護措施等等費用,加起來絕對是個天文數字。
即便是不計財力,將土堆挖開了,清理工作也是個很大的工程,可能需要幾代人才能完成。

舉個例子說,同樣作為秦國君王的陵墓,秦景公一號墓只有五千多平方米,清理工作持續了十年時間才完成;還有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兵馬俑,只有四千五百平方米,清理工作也花費了三十年時間。
秦始皇陵是秦景公一號墓和兵馬俑的幾十倍大,即便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怎么著也需要個上百年才能完成吧。
除了秦始皇陵主體之外,還有那四百多個陪葬坑,要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成本都是很高的,可見開挖秦始皇陵這個決定,不是貿然可以做出的。
第二,相比于成本,如何保護文物,才是最大的問題。
在保護文物這一點上,我們是有深刻的歷史教訓的。
1955年,在郭沫若的主持下,萬歷帝定陵的發掘工作展開了,專家們確實發現了無數瑰寶,但也造成了我國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考古災難。
原來,專家們在打開定陵地宮的那一刻,由于缺乏保護措施,許多文物在接觸空氣后氧化,一部分灰飛煙滅,永久消失了,還有一部分失去了原來的色彩和光澤,這些都是不可逆的傷害。

文物之所以會氧化,是因為它們在地底下存在了幾百年,早就腐敗了,如果接觸氧氣的話,則可能與氧化發生反應,造成文物被徹底破壞。
如何讓文物在不接觸氧氣的情況下被發掘,這既是定陵發掘時候人們遇到的困難,也是我們現在考古界面臨的重大問題。
定陵被發掘之后,還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文物保護工作做得不到位,造成了二次破壞。
文物本身是脆弱的,如果沒有人動它,它或許沒什么事;如果想要動它,就必須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只可惜那時候文物保護工作并不成熟,很多文物在發掘出來之后,遭受了第二次破壞,損失不可估量。
即便是現在,如果保護文物、修復文物,也是一個極大的難題,其困難程度完全不亞于發掘工作。
因為定陵發掘造成了災難級的損失,因此自那之后國家就規定,除了搶救性發掘之外,以后不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也就是說從政策上來說,發掘秦始皇陵就行不通。

當然了,歸根到底來說,我們現在之所以不發掘秦始皇陵,還在于技術手段達不到,尤其在如何保護文物這一塊,有很大的瓶頸。
當初,專家在發掘秦始皇兵馬俑的時候,看到兵馬俑都是灰色或者黑色的,多年之后才知道兵馬俑其實是彩色的,之所以會如此,還在于兵馬俑表面的涂層,在接觸空氣之后氧化,失去了原有的色彩。
同樣的道理,我們如何做到在隔絕水、空氣等不利因素的情況下進行考古,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們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做到,在很小的范圍內,使用先進的儀器設備,對文物進行發掘,或者在實驗室內對文物進行搶救性發掘,比如現在很多棺槨都是在實驗室打開的,效果還不錯。
但是,我們現在無法做到,對保證絕對安全的情況下,對規模浩大的秦始皇陵展開發掘工作,如果貿然發掘的話,一定造成更大的災難。
也就是說,在技術條件達之前,我們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挖開秦始皇陵的。

雖然司馬遷沒有記載秦始皇陵里究竟有什么東西,但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相比于金銀財寶,秦始皇陵內部的文獻記載等文物,或許價值更大,可以揭開很多歷史謎底,這些東西在地底下躺了兩千多年,一旦遇到空氣就可能灰飛煙滅,我們不得不慎重考慮。
第三,不解除秦始皇陵的防盜系統,我們或許也不能輕易將其挖開。
前文提到過秦始皇陵的三大防盜措施,第一個通過現代工程器械可以破解,但機關和水銀則有些困難。
先說機關,也就是用發射弓弩的暗器,想要進入秦始皇陵地宮,就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知道它的原理,就很難將其破解,但又不能通過暴力手段將其摧毀,因此需要花費一些周折。
歷史上,不乏設置機關作為防盜措施的帝王陵墓,比如說漢武帝的茂陵就是如此,不但有觸發劍刺出去的機關,甚至還有伏火作為防盜措施。
當然了,也有不少盜墓賊,因為盜掘設有機關的陵墓而有去無回,因此在挖開秦始皇陵之前,我們必須找到解決辦法,不然會帶來人員傷亡。
再說水銀,我們并不懼怕一點點水銀,因為其危害并不是很大,也很容易采取措施避免風險,但秦始皇陵中的水銀量實在太大了,這就不是我們可以輕易面對的了。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旦我們打開秦始皇陵地宮,大量水銀就會揮發出來,可能會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
并且,由于水銀太多,揮發持續的時間可能會很長,我們可能來不及進入秦始皇陵地宮,文物就已經因為接觸空氣而損壞。
即便我們技術條件達到了,在挖開秦始皇陵地宮之前,就采取措施將其將其密閉起來了,那另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那就是打開地宮之后揮發出來的水銀,應該如何排出去呢?
退一步講,即便我們可以做到將溫度降低,不讓水銀揮發,那也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將水銀給運出去,畢竟只要水銀還存在,考古工作就很難正常進行。
總之,水銀問題不解決,我們也不能輕易挖開秦始皇陵,因為危險系數很大。
第四,如果要開挖秦始皇陵,我們可能機還要面臨很多其他問題。
發掘秦始皇陵,是一個比修建它更為艱巨的任務,除了考慮成本、文物保護及安全等因素之外,還存在其他很多問題。
比如科研投入,畢竟現在技術達不到,為了解決問題,就必須要進行科研了,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且難度很大;
再比如說,移民安置,發掘秦始皇陵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論是前期出于安全考慮,還是后期的維護和運營,都必要將周邊的百姓遷到其他地方安置,這也是一個艱巨的工作,而且成本很高,也不得不考慮。

又比如說,文物安置工作,即便我們對秦始皇陵進行了成功發掘,怎么存放、維護秦始皇陵中的文物,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才行。
總之,除了發掘秦始皇陵本身這個課題之外,我們還必要考慮到各方面因素,做到全盤考慮,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總結一下,秦始皇陵規模太大,發掘的成本太高,我們面臨的技術問題太多,考慮的客觀影響因素也太繁雜,再加上政策上不允許,這是我們現在為何不能,也不敢發掘秦始皇陵的主要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