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隊時期沒有通電,一到夜晚,大家都在干些什么?怎么樣
生產隊時期,沒有通電,一到夜晚,大家都在干些什么?答案是——夜讀書。
在沒有電燈的年代,人們的生活節奏以日出而息。夜晚則是休息、沉思、學習和娛樂的時刻。當時的生產隊,大家都是在集體生活,晚上的時間也是非常寶貴的。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學習能力,人們晚上經常利用時間來夜讀書。
生產隊里的夜讀書,來源頗為廣泛。有的讀《紅樓夢》、《儒林外史》、《西游記》、《水滸傳》等小說,有的讀《毛澤東選集》、《新華詞典》等政治和文化書籍。也有的是讀報看刊,了解時事。大家圍坐在一起,有人讀著書,有人聚精會神地聽,還有人討論書中的內容,一起交流思想。這時社會知識不積極學習,思想會被局限,如此相互啟發,也能提高整個隊的文化素質。
夜讀書不僅是當時生產隊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生活作風的體現。人們通過夜讀書來強化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這對當時的社會發展和現在的時代教育,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生產隊時期雖然沒有電燈,但是人們對于生活的熱愛和對于知識的渴求,讓夜晚沒有被黑暗所包裹。夜讀書的燈光不僅照亮了人們的智慧,更照亮了這個集體的生活。
相關閱讀:
小時候的我,就是在生產隊時期度過的,對此深有體會。
那個時候村子里連麻將也沒有,麻將的大規模出現,是在改革開放數年后,農村包括城鎮里的居民生活好起來后,大家在閑暇之余,這東西才在村子里出現并迅速被大家接受的。

生產隊時期,白天要勞作一天,特別是在收秋打夏之時,基本上要忙一整天,到了傍晚時分下了工,還要回來做飯吃,晚上是不會有任何娛樂活動的,最多就是到了飯點,家家戶戶的人都會端著飯碗出來,圍聚在某條街口、某個樹下坐下,每條街隔一段就有這么個聚集點,大家一起談天說地。說到興頭處,常常引得人哈哈大笑,這可能就是一天中最歡快的時光了。大家端著差不多的飯,基本上一樣,都是粗糧做的飲食,連菜也基本一樣,不是蘿卜就是土豆。小孩子也會隨大人坐下,但多數時候對大人們的談資不感興趣,也引不起共鳴,只是跟隨自己的父母而已。

傍晚吃飯的飯點一過,大家都各回各家,也有3、5人聊天聊起興致來,能坐到很晚時分,就是9點、10點左右,這已經是夠晚了,最后沒了話頭,大家也勞累了,也就各自散了?;厝ゾ褪撬X,小孩子們已經早早睡下了。

其它的娛樂活動是沒有的,那時候誰家有副撲克牌,也常常是舊的,新的也舍不得拿出來,放在家里逢年過節時自家人玩一玩。物質貧困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苦,現在的年輕人根本想象不到。

那個年代,我國的電力供應還很短缺,在許多的農村,一年到頭有電的日子是可數的。我記得我小時候寫作業,記憶里就是趴在煤油燈下寫,沒有電燈。在黑暗的燈光下,做什么也不太方便,更不可能像現在的人們一樣,飯后可以有時間來搓麻將、打撲克牌,很多的時候就是飯后說會子閑話,然后關門熄燈睡覺,基本上不會有什么娛樂活動。

那個時期的農村,農民遇到的最好的活動,就是村里請劇團來唱戲了,一年中基本上有這么一次,時間也基本上在秋收后或夏收后,交了公糧,生產隊也有了點錢,農民也閑了下來。唱戲的時候,我們小孩子也最高興,村里的舞臺就在小學院子里,要占用我們的教室供劇團的人居住,然后我們會放假,基本上是5天左右。

到了唱戲的日子,周圍十里八鄉的人們都會聞聲趕過來,基本上靠著步行,能見到騎自行車過來看戲的人都很稀罕。那是村子里最熱鬧的時候,大隊會組織人支起大油鍋,賣一些吃食,都是油炸品,比如油條、麻花、油糕這些東西,也有遠方的小販過來,這些人多數騎著自行車或推著手推車,賣一些小東西,賣東西也只能悄悄的賣,遇到大隊干部還得躲著走,因為要割資本主義尾巴,多數時候大隊干部遇到了,也是睜只眼閉只眼,都是鄰近的鄉親,不要很為難。
為了唱戲,村里會給公社打電話,公社安排供電所,這個村里這幾天不會停電。一旦停了電,劇團還帶著一種叫氣燈的東西,也很亮,但是每隔一定時間必須拿下來打氣,不然就會變暗或熄滅。村里唯一的一部電話就在大隊里,公社給統一裝的,方便聯系村里,手搖的那種,搖一下,公社的接線員會接起來,問你要哪里,然后再給你接過去。
在生產隊時期的農村,一到夜晚,大家多數時間只能是睡覺,找不到什么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