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為什么被稱為中堂?這是多大的官?怎么樣
和珅被稱為“中堂”是因為他在清朝的官職中,屬于最高階層的“三帶四體”之一,即“三帶”為太監、內大臣、京營將領,而“四體”為藩王、郡王、正百官、正一品。和珅擔任了太監和內大臣兩個職位,因此被人稱為“中堂”,表明他的地位和實力極為高超。
和珅的官職是正一品太監兼兵部尚書,是當時清朝官員中的最高級別。他于雍正年間入宮,曾先后擔任過太監、內大臣等職位,經過多次晉升,最終成為宮廷中的一員重要大臣。在他任職期間,清朝政府國力大增,疆土擴張,兵備精練,物產豐饒,文化繁榮,被譽為“乾隆盛世”之一。
然而,和珅的身世注定了他的一生不會平凡,他因為擔任皇帝的太監而受到不少爭議和非議。他過度專權,欺壓百姓,虛報軍費,浪費財政,收受厚重賄賂等種種行為使得他成為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后來,由于幾次冤案和和珅的罪行被揭發,他最終被罷官,流放至新疆。至此,他光彩的生涯也宣告崩塌。
總之,無論他如何爭議,科舉考試已不再是進入最高政府的唯一方式,因此他被認為是清朝最高級別的“中堂”。他的一生雖然光彩照人,但也注定了他是一個爭議的人物,值得我們好好的思考。
相關閱讀: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憨態可掬的“和胖子”著實討人喜歡,但是他的權勢可不像影視劇里表現得那么平易近人了,今天重點說一下和中堂里面的“中堂”二字。
”中堂“歷史溯源關于中堂的起源,有幾種說法,一種是唐宋時期,宰相在中書省辦公被稱作中堂;第二種說法是起源于元朝;第三種則是明朝內閣辦公的地方,閣老居于中央,中書舍人居于兩旁,于是被稱為中堂。
但是,不管起源于什么時候,中堂真正走上歷史舞臺是到了清朝。
清朝中堂清朝的政治制度基本繼承明朝制度,中央設六部,沒有丞相。滿清為了讓滿族能掌控絕對權力,所以六部尚書都是安排滿人擔任,但是滿人懂得馬上打江山,能很好治理六部的人才缺很少,于是不得已又給六部配備一名漢人尚書。
所以在清朝,六部都有兩名尚書,一名是滿人,一名是漢人,滿人尚書為尊,但是漢人尚書可以看作是“常務尚書”。
外行領導內行,干事的受制于喝茶的,時間一長,雙方都相互不滿,工作無法開展,于是皇帝又給六部分別派一個最高領導者。議事的時候滿人尚書坐在左側,漢人尚書坐在右側,這么最高領導者就坐在中間,這就是中堂!
一般情況下,中堂大人都是大學士,但是不是所有的大學士都能當中堂。
清朝大學士實行三殿三閣制,即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滿漢全各一名,但是清朝內閣不像明朝內閣那樣有權柄,特別是雍正設立軍機處后,大學士只有進入軍機處才能參與國家大事決策。
通常情況下也只有進入軍機處的大學士才有可能被任命為管部大學士。
另外,皇子也會被任命為管部王爺,比如說《雍正王朝》中,四爺管吏部、八爺管戶部、十三爺管刑部、十四爺管兵部,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權柄。
不同于《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嬉皮笑臉,真正的紀曉嵐離和珅差了十個劉墉!
紀曉嵐: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劉墉: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地方任職就不體現了)
和珅:一等忠襄公,文華殿大學士,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正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
上面最有含金量的官職有領班軍機大臣(名副其實的宰輔)、領侍衛內大臣(皇帝親信中的親信)、吏部尚書(掌管所有官員的升遷考核,六部排名第一)、內務府總管(替皇帝管理小金庫,親信中的親信)、步軍統領(京城治安最高長官,保護皇帝的身家性命)、戶部尚書(管理國庫,天下錢財、土地、民籍,六部排名第二)。
所以和珅是宰相,劉墉頂多算個副宰相,紀曉嵐則是九卿之一,地位差距還是很大的,兩人根本不可能并排走路,于禮不合。
可以稱和珅為和中堂,但是萬萬不可以稱紀曉嵐為紀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