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外交時有哪些尷尬場面?怎么樣
歷史上外交時尷尬場面
外交是國家之間進行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不過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尷尬場面。這些尷尬場面不僅令當事人難堪,也會對兩國之間的關系產生重大影響。歷史上,我們可以發現不少尷尬場面,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
1. 英國政府玩笑致命
在1970年代,英國政府發生了一件非常致命的玩笑。當時,英國的外交官準備向塞浦路斯政府轉交一份重要文件的時候,在文件中竟然加入了一張薄薄的報紙,報紙上寫著:“它不能夠跳過任何人,甚至是摩西過紅海也不行,但是可以做到這個?!?/p>
這個報紙上的文字被認為是對塞浦路斯政府的侮辱,導致兩國之間的關系急劇惡化,甚至走向了斷交的邊緣。
2. 特朗普與金正恩的“爆牙”文字
2017年,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的互動中使用了“火與炫耀”的話,這句話被認為是對朝鮮的侮辱,導致兩國之間的緊張關系急劇升級。
此外,特朗普之后又在推特上使用了“小火箭人”等詞匯,進一步激化了朝鮮和美國之間的矛盾。
3. 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大腿翹起”事件
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英國首相戈登布朗的陪同下前往英國白金漢宮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會面。當時,奧巴馬因為椅子的高度問題,導致大腿翹起,這個姿態被外界解讀為是對女王的不尊重。
雖然奧巴馬后來向女王道歉,但這個尷尬的場面已經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
4. 羅馬大帝凱撒的“丟面子”事件
公元前56年,羅馬大帝凱撒前往埃及,想與當時的埃及女王克麥洛普拉七世會面。不過,當他到達埃及時,克麥洛普拉七世已經去世,而她的弟弟和丈夫因為爭奪王位而導致關系緊張。
當時,凱撒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決定給克麥洛普拉七世的弟弟一個教訓,因此將他扔到了海里。這樣一來,凱撒不僅沒有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還丟了自己的面子,成為了歷史上的尷尬事件之一。
總的來說,外交中的尷尬場面非常多,這些事件不僅僅是對參與者的不尊重,更是導致兩國之間關系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歷史的鏡頭,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到外交的復雜性和重要性,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協商和合作,建立長久穩定的合作關系。
相關閱讀:
1971 年 10 月 26 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在送基辛格去機場的路上,故意問:「博士,你看今年這屆聯合國大會,我們能恢復席位嗎?」
1971 年 10 月 26 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在送基辛格去機場的路上,故意問:「博士,你看今年這屆聯合國大會,我們能恢復席位嗎?」
那個時候,基辛格還沒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恢復聯合國席位的消息,但北京方面已經知道了。
而尼克松是想在 1972 年再考慮讓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基辛格的回答秉承尼克松的意圖:「今年恐怕不行,明年有可能,等我們總統訪華后?!?/p>
喬冠華沒有點破。
基辛格乘坐的「空軍一號」飛機起飛后,他便立刻收到了一份電訊稿,得知了消息。
后來,基辛格在日記中記錄下了他當時的心情:
「我的話應驗了,光是中美接近,就會使國際形勢產生革命性的變化,對此連我自己也認識不足?!?/p>
1
說到中國和聯合國的故事,必須先從羅斯福說起。
1943 年,盡管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還處于膠著狀態,但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心里知道,勝利的天平已經倒向了同盟國。
這位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連任四屆的總統,開始為二戰后的格局操心了。
按照羅斯福的想法:美國、英國、蘇聯和中國,只要這四個軍事大國保持團結一致,決心維持世界和平,就不會再發生世界大戰。
這就是他的「四警察」構想,也是后來「聯合國」的雛形。
但是斯大林不同意這個想法。
斯大林認為,孱弱的中國沒有這樣的資格,世界的格局,由蘇聯、美國和英國控制就可以了。
在這一點上,丘吉爾倒是罕見地與斯大林保持一致:他也完全不理解為何中國要摻和進來,世界的格局由英美蘇共管就行了。
但在這一點上,羅斯福卻非常堅定,甚至對斯大林表示:要么讓中國進來,要么索性就別搞什么聯合國了。
羅斯福的理由是,中國現在確實很弱,但它畢竟是一個擁有 4 億人口的國家,未來肯定是亞洲乃至全世界的重要穩定力量,把它當作朋友,總比當作一個潛在的麻煩來源要好一些。
而另一個可以推斷的理由是,當時的中國處在依靠美援的蔣介石統治之下,把中國加進來,在四個擁有最高權力的國家里,美國可以多一個自己的可靠盟友。
1945 年 10 月 24 日,聯合國正式成立。加上后來吸收進來的法國,聯合國最終擁有了美、蘇、英、法、中五個常任理事國。
雖然 1945 年,共產黨派出董必武作為代表參加了《聯合國憲章》的簽署,但那時在聯合國代表中國的,自然是中華民國。
而羅斯福當時堅持中國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兩個理由,也成了日后聯合國因為「誰代表中國」這個問題產生無數幕后較量的背景:
第一,美國需要一個作為盟友的中國;
第二,那么大一個中國,聯合國不可能忽視。
2
然后,出場人物輪到了喬治·H. W.布什。
又是一位美國總統,以及另一位美國總統(小布什)的爹。
不過,1970 年的喬治·H. W.布什,剛剛被尼克松總統任命為美國駐聯合國代表。
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喬治·H. W.布什
布什上任之前,自然要翻一翻之前美國在聯合國的表現記錄,于是他很快就發現,為了阻止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美國在過去的十幾年里真的挺辛苦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 1949 年成立后不久,就向聯合國提出:驅逐臺灣代表,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在這個問題上,美國首先采用了一個辦法:拖。
從 1951 年第六屆聯合國大會到 1960 年第十五屆聯合國大會,整整 10 屆,因美國在幕后操縱,每年大會都「暫緩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席位的問題」。
美國制造阻力的原因,無非就是之前說到的羅斯福的其中一個理由:雖然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代表,但不是美國的盟友,正相反,還是蘇聯的盟友。
但是到了 1960 年,美國有些扛不住了。
因為 1945 年聯合國成立,非洲國家在聯合國只有 4 個席位,而隨著非洲獨立的國家越來越多,1960 年時,非洲國家在聯合國的席位達到了 26 個。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贊成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60 年,第十五屆聯合國大會,雖然「暫緩討論」的提案又一次得到了通過,但出現了 22 張棄權票和 34 張反對票,贊成票下降到了 42 張。
這個時候,羅斯福當年的另一個理由就顯現出來了:沒有人能忽視幾億人口的中國。
更何況,那個時候的中國,正在勒緊褲腰帶支援非洲兄弟。
受中國支持最多的阿爾巴尼亞和坦桑尼亞,一直是發起「要求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席位」提案的主力軍。
怎么辦?美國人想出了第二個辦法:轉。
1961 年 11 月 15 日,美國、澳大利亞、哥倫比亞、意大利和日本聯合發起了 1668 號方案,把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問題上升為「重要問題」——一旦成為「重要問題」,就必須在聯合國大會上有三分之二的多數國家同意才能生效。
但這一招,也沒能持續多久。
1965 年的第二十屆聯合國大會,在表決中國的「重要問題」提案時,居然出現了 47 票贊成和 47 票反對的平局——多數非洲國家都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這讓美國一下子感受到了失去主導權的威脅。
于是,美國只能想到第三個辦法:分。
「分」這個辦法,就由布什來執行了。
1971 年 8 月,布什向聯合國秘書長吳丹遞交了一封書信及備忘錄,強調「雙重代表權」。
按照布什的解釋,美國主張「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擁有代表權,即在聯合國大會上,「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有一票。
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國家,兩張選票」。
這個方案遭到北京的反對,布什早有預料。
但出乎布什意料的是,臺灣居然也反對。
3
反對這個方案的人,是宋美齡。
當時的臺灣,其實已經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窘境:從 1949 年到 1971 年,和臺灣「中華民國」維持「邦交」的國家越來越少,相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卻越來越多。
20 世紀 60 年代,臺灣還通過農業技術輸出,專門去幫助非洲國家,以求能「以援助換選票」,但效果一年比一年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非洲國家還是越來越多。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的「雙重代表權」傳達到臺灣「外交部」,「外交部」其實是默認的。
但就在臺灣當局的最高層會議上,一直是「親美派」代表的宋美齡卻拍案而起,堅決反對這個方案。
宋美齡的理由也很簡單:如果接受這個方案,那就等于承認「一中一臺」,也就是承認了「兩個中國」。
當時宋美齡說了這樣一句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當時的蔣介石就坐在宋美齡的身邊,一言不發。
4
鏡頭給到毛澤東。
在中南海的毛澤東,其實一直很關心能否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71 年,毛澤東還專門為此詢問了當時外交部歐美司司長章文晉,想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一年有沒有把握。
章文晉就開始幫毛澤東算投票。他把截至 1971 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都算了一遍,一共 61 個,換句話說,就算它們全部投票給中國,也只有 61 張選票,無法達到「重要問題」所需要的三分之二多數。
聽到這個答案,毛澤東倒也不急。他對羅斯福當初的第二個理由,同樣抱有信心——這么大的一個中國如果不加入聯合國,聯合國存在的意義何在?
所以,毛澤東的重點主要放在拒絕美國的「雙重代表權」提案上,指出總之就是不能上美國人「兩個中國」的賊船:「不管烏鴉叫還是喜鵲叫,今年不進聯合國!」
當時的毛澤東,低估了樂觀的「革命形勢」,但是北京對于進聯合國「無所謂」的態度,卻急壞了一個印度尼西亞人。
5
這個印度尼西亞人,叫馬立克。
馬立克當時的身份,是印度尼西亞的外交部長,但他還有一個身份,是 1971 年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的主席。
最關鍵的是,他非常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進入聯合國。
為此,他還專門委托自己的中國朋友打聽,北京對于在 1971 年——自己的主席任期內——恢復聯合國席位有何想法。
馬立克覺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機會可能就在 1971 年。因為就在 1970 年的聯合國大會上,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席位的贊成票第一次達到了 51 票,超過了反對票的 47 票,只是沒有達到三分之二多數而已。
黎明的曙光,就在眼前。
可惜,直到 1971 年 9 月,北京方面遲遲沒有消息過來,馬立克等到的,是印尼當時的總統蘇哈托的指示:
對「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聯合國席位」的提案投棄權票,對美國的「雙重代表權」提案投贊成票。
無法違抗總統命令的馬立克,決定在投票當天,做一個「技術上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