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我是東北女婿,老婆來自吉林靠近遼寧的一個小城市。因此,我到過幾次東北,說說我的經歷。
故事一
和老婆回東北,飛到沈陽,改大巴,預計半夜兩點到老婆老家小城汽車站。
在大巴上,就接到丈人的電話,說有位朋友非要開車來車站接。
老婆說不要,自己打車回去。
丈人說不行,朋友老熱情了,難以推卻,讓我們下車后在哪里哪里等。
半夜兩點下了車,老婆很久沒有來過,也不熟,問了幾個人,才找到約的地點。到了那,卻沒有找到朋友,只好打電話給丈人。丈人又打電話給朋友,再回給我們,來回幾次,終于接上頭了,卻發現這位朋友自己就是出租車司機。
城市很小,開車一會就到,路上沒來得及說上幾句話。這位朋友說約的時候沒有說清楚,等岔了,他在另一個地方等了一個多小時。
到了家,丈人對朋友一陣感謝,然后要給他50塊錢。朋友說,你這瞧不起人呢。于是,兩個人廝打起來,打了五六分鐘,朋友拿著50塊錢走了。
沒有一個人在這件事情上得益:
丈人擔了人情,花的50塊錢遠遠超出應該的出租車費;
朋友耽誤了一個多小時生意,如果正常做,恐怕不止50;
而我和老婆在寒風中多折騰了一個小時才到家。
這,就是東北的風格。
故事二
在東北請老婆的親戚吃飯,找了家上檔次的館子,吃的也不錯,最后買單的時候,我讓服務員把賬單給我看看。
我拿到賬單,掃了一下,是不是所有菜都上了,又大致算了一下十位數以上的部分。
期間,丈人在旁邊說,不用看了,不會錯的。
我沒有聽出這句話的語氣,以為只是順口一說,只是答應了一聲,看完拿出信用卡買單。
回家的路上,丈人一路沒有說話,回家后忍不住發脾氣,我的所作所為讓他今后在家族里抬不起頭了。
我做錯了兩件事情:
不該看賬單不該用信用卡這兩點都會讓人覺得,我不是真心想請客。
故事一和故事二,發生在十來年前,不知道現在情況有沒有改變。
故事三
這件事就發生在兩三年前,丈母娘打電話給我老婆,讓買四瓶安眠藥。
我打電話給朋友,朋友說,這是二級精神管制藥,即使是藥房的工作人員,也不能在醫院系統里查到這種藥在庫里的數量,而且每個月要清點一遍,出了問題責任很重。開這種藥,一定要病人本人就醫,而且醫生每次最多開半瓶。
朋友問我,你丈母娘有處方嗎,為什么要這么多?
老婆把這些問題回饋給丈母娘。丈母娘說,就是誰誰誰的誰誰誰的......的誰誰誰呀,你小時候她還抱過你呢。
老婆把這種藥的麻煩程度告訴丈母娘,丈母娘說,人家都知道我女兒在上海,結果你什么都做不了,我怎么給別人解釋?你就是不肯幫忙,你現在變得跟南方人一樣壞。
三件事情,都說明了,對于東北人來說,做事情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結果,而是為了掙得面子,而這與商業社會是格格不入的。
尤其當身邊全是這種想法的人,這成為全社會的行事風格,這個社會就邏輯混亂,無法發展了。
我不知道其他到過東北的南方人是什么感受。從一下飛機開始,就感覺一個完全不同的社會,中國其他地方都欣欣向榮,哪怕是中部,西南,并不富裕的省份,仍然讓人充滿活力。而東北的氣氛讓人窒息,每個人都在為自己辯解,每個人都在抱怨不公,每個人都在等待。---- "振興東北"計劃已經好幾輪了,你們究竟還在等什么?
氣候,港口,會影響經濟生活,但是最后決定作用的,還是人。如果東北人不做出改變,我在這片土地上看不到希望。
========
沒有想到參與的人這么多。
我認為,人情社會是農業社會的特點。農業社會里,農民被約束在自己的土地上,大家需要相處一輩子,所以自然形成了人情社會。
而商業社會里,人員流動大,需要經常和陌生人打交道,沒有了農業社會的人情互相,就只能依靠法規來約束彼此,否則商業無法進行。
就像體制外單位人員的人情世故明顯低于體制內單位人員,因為體制外單位大家無需打一輩子交道,沒有那么多精力去打理自己的面子。
中國社會從農業社會跑步工業化,商業化,還有大量人情社會風氣,是正常的,在全國各地都有。但是,各地,尤其是東南沿海,已經明顯從人情社會向法規社會過渡,而東北則是少數還保留濃重人情色彩的地區。
我也不知道,是東北的改革不成功,造成社會風氣仍然停留在人情社會;還是社會風氣使得改革不成功;也許是互為因果吧。
關于另外一個特征,大家都在等待,我也不明白為什么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