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的寓意和啟示什么區別?
寓言故事的寓意是指故事本身所蘊涵的意思,指的是本身故事所存在的問題和缺陷所在。
啟示顧名思義是指啟迪和指示,指知道問題所在之后,應該怎么正確去做,去行動,解決故事中所提到的問題,一個是指問題本身,一個是指解決辦法,兩者有本質的區別,但也存在關聯,息息相關!
寓言故事和童話故事有什么區別,寫作文經常用到的題林西壁中的兩句詩是什么?
寓言故事和童話故事一般都是虛構的,都會有一定的含義。不同的是,寓言故事一般比較短小,但說明的意義比較明顯,比如愚公移山等,而童話故事長短都有,意義不是很明顯。另外,您說的詩題目是《題西林壁》,常用的是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思就是當局者迷。
民間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么區別?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寓言一般比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閱讀寓言,要注意領會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民間傳說(故事)是人民群眾創作的一種與歷史人物(包括虛擬的人物)、歷史事件(包括生產文化事件)
什么的寓言故事填空?
填空:賦予哲理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例句:許多寓言故事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只需要深深的體會。/守株待兔是一個寓言故事。/我愛讀寓言故事,因為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讀完這個寓言故事,我忍俊不禁。它太有意思了。/這個寓言故事很動人,催人淚下。
中國古代寓言主要內容是什么?
寓言故事主要內容是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
寓言的故事情節設置的好壞關系到寓言的未來。中國歷來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指鹿為馬》、《掩耳盜鈴》、《濫竽充數》、《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
1、指鹿為馬
秦朝二世皇帝的時候,丞相趙高想造反,怕別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試驗一下。他把一只鹿獻給二世,說:“這是馬?!倍佬χf:“丞相錯了吧,把鹿說成馬了?!眴柵赃叺娜?,有的不說話,有的說是馬,有的說是鹿。事后趙高就暗中把說是鹿的人殺了。
2、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中了一口大大的鐘。這個人想要把它敲碎拿走,但是敲擊是有聲音的,于是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以為這樣就聽不見了。結果在他敲鐘的時候,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3、濫竽充數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于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里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愿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p>
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這以后,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拿優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心里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么破綻來。
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墒呛镁安婚L,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i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
于是齊湣王發布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準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知道命令后都積極練習,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4、農夫和蛇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趕集完回家的農夫在路邊發現了一條凍僵了的蛇。他很可憐它,就把它放在懷里。
當他身上的熱氣把蛇溫暖以后,蛇很快蘇醒了,露出了殘忍的本性,給了農夫致命的傷害——咬了農夫一口。農夫臨死之前說:“我竟然救了一條可憐毒蛇,就應該受到這種報應??!”
5、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于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